跳到主要內容

蠔油的故事

〘吃的那點事〙


流浮山這個地方,於我而言,既熟悉親切卻又遙遠陌生。

熟悉、親切,因為小時候每年農曆年初三都會跟家人一起從市區長途跋涉來到這兒,非為海鮮只為探親而來。記得那時候,我最喜歡的便是牽着外公的手沿路走到大街尾蠔田前的平地上,一老一少站在那兒看蠔排、看別人開蠔。問題多多的Madam Wing總會滔滔的問着各樣問題:為甚麼那麼多木插在那兒;這是幹甚麼的;水下面是甚麼;蠔是這個樣子的嗎;就只有蠔嗎......面對着無間斷的十萬個為甚麼,外公也總是不厭其煩、耐心地回答。

與外公一起欣賞蠔排上的風光、表舅家很高很瘦的表哥、圍着電視邊看賽馬邊講馬經的父輩們和在麻將桌前搓麻將時閒話家常的姨媽姑姐,這就是我兒時的流浮山印象。


遙遠、陌生,因為對自小在市區生活、沒有座駕的人來說,位於新界西北面的流浮山確是有那麼一點點遠!陌生是因為長大後,很少會隨家人四處探訪親友,所以也沒有再踏進這遍地土。


流浮山對我來說是既遙遠陌生卻又熟悉親切


這天,若不是有68年歷史的香港老字號品牌----汝記蠔油----老闆陳天才先生應允我的訪問邀請,Madam Wing大概也不會大清早便車轉車的花了兩個小時車程直闖流浮山!

從養蠔開始

陳天才先生的祖父和父親陳汝恩在1950年從深圳沙井來到香港,陳爸爸未來港前是沙井的蠔民,一直從事養蠔工作,來港後覺得自己學歷不高、也沒有甚麼專長,加上當時市區的工作不好找,他最熟悉的便是養蠔,於是便與一班同為沙井蠔民的鄉里聚居於流浮山,做回老本行。

選擇流浮山,因其位處后海灣一帶,屬於鹹淡水交界,水質非常適合養蠔。

要養蠔先要有蠔田。那時候一眾蠔民各自選好自己的蠔田、把蠔田買下、簽訂契約後,便拿着竹竿插地為界。插地為界?感覺蠻不安全。

「不怕人家趁沒人的時候移竿搶地嗎?」

「不會。那個時候很小發生這種事,全都是鄉里。」

幾十年來果不曾發生過這種搶地事件,鄉里間都是規規矩矩、專心一意地打理自己的蠔田。

然而,沒有生意場上「你死我活」式的鬥爭和人為的破壞與騷擾並不代表一切平順。陳爸爸創業早年也試過因為天氣不似預期,導致生蠔失收而整年沒有收入。

「那個時候是真的家徒四壁,差點連開飯的錢也沒有,父親只能向親朋友好借錢渡難關。」

為甚麼不考慮轉行呢?仍然是那句「做生不如做熟」,幹自己不熟悉的工作或許帶來的風險更多。陳爸爸陳汝恩就是帶着這份信念,咬着牙硬着頭皮一心一意守着蠔田。


也許,堅持真的能感動天。守着守着,終於迎來了預想中的天氣和生蠔豐收的日子。

汝記的蠔油現時仍以人手製作,相中人是陳先生與其妻
此金漆招牌代表了汝記的歷史

環保先驅----物盡其用

起初陳爸爸只是從事養蠔和賣蠔生意,至50年代後期才開始生產蠔油。

「那時候過年時會供應許多生蠔給酒家,市區的酒家喜歡用煮過的生蠔做髮菜蠔豉這道菜,因為煮過的生蠔放在冰箱內可以存放久一點,所以許多時要先把蠔煮過才給對方,亦因此剩下許多蠔水,看着覺得浪費,便想不如用這些蠔水再熬煮成汁用作調味。」說時陳先生不禁笑起來。

誰會想到,名聞遐邇的流浮山名物竟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因為不想浪費而成就了汝記蠔油這個香港經典品牌,陳爸爸也稱得上是將經濟與環保結合在一起的先導者!

陳先生說自製的蠔油,最初其實只是自家飯桌上的調味,後來有些朋友嘗過後覺得美味,便嚷着陳爸爸多製作蠔油出售,如此這般,汝記便在養蠔賣蠔的生意上,再添了蠔油生產這個項目。

由最初只賣給鄉里街坊,到後來七、八十年代始再轉為較大量的生產,汝記的招牌蠔油一直都口碑載道,老一輩的香港人無人不識這個金漆招牌,較年輕的一輩若曾試過其出品,也無不讚譽。

蠔油的煉成

說了這麼多,大家是否很着急想知道蠔油是怎樣煉成的呢?

以下先給大家來段絕密廚房片段,有興趣的可再看看下面的文字版。



製作蠔油,先要有生蠔,十斤生蠔及生蠔水大概可以熬煮出一斤生蠔汁。

製作方法:
1. 先預備筲箕一個,毛巾一條,鹹()水一大盆。
2. 生蠔買回來後,放在鋪上毛巾的筲箕上,放進鹹水內邊洗邊擺動筲箕將生蠔上的雜質篩 
    掉。
3. 將生蠔放進水中煮熟,取出生蠔,繼續熬煮生蠔水,邊煮邊不停攪動,至水由奶白色轉
    為啡色,再熬煮至汁液濃稠即成。

最後,不得不提醒正在蠢蠢欲動想要來個蠔油DIY的你,熬煮蠔油的時間最少為10個小時甚或更久。

最最後,陳先生千叮萬囑各位,切忌用淡水泡洗生蠔,因為生蠔會把淡水吸進體內使其體形膨脹,會影響其肉質,而生蠔在烹煮後會縮小也與此有關。


* 下一篇會為大家介紹生蠔養殖育成、金蠔和蠔豉的生產與分別及如何挑選蠔豉。


延伸閱讀《煎鍋上的金蠔 (附食譜)》

相關連結《〘真·廚房@C'est ca la vie〙- 汝記廚房 香脆金蠔》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瘋狂畫室

〘藝說使命〙

遊走於中古世紀的時光 世界文化遺產城市托雷多

在伊利比亞半島中部、距離西班牙首都約七十公里外,一座位於海拔 529 米的小山丘上、佔地只有 232.1 平方公里的小城市,卻潛藏着豐富傳奇的歷史底蘊。 她,在公元前一世紀曾為羅馬帝國的領地;她,曾於公元六世紀被西哥特人佔為居處;她,在十一至十六世紀期間曾為西班牙的首都;她的名字叫托雷多 (Toledo)  。 托雷多於 1986 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識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城市,除此之外,因為城內仍保留着公元八世紀期間,阿拉伯人、猶太人和基督徒和平共住於此地時的建築和文化,而有「三種文化城市」 (city of the three cultures) 之稱號。 旅遊,除了吃喝玩樂,更重要的價值,在於探索一個地方的文化與歷史。 這是現時在托雷多僅存無幾的希伯來記號 從馬德里的阿托查火車站乘坐 AVANT 到托雷多只需約半個小時。離開車廂,走進狹小的車站大堂,簡約不造作中帶點古樸味道的穆德哈爾風格,有那麼一剎那還真以為自己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歷史中的某個古典時期。 來到這個腳踏之處,一磚一瓦都是歷史遺蹟的城市,住宿的酒店當然也相應地要帶點歷史感,才配得上這次古城之行。 以十一世紀時期的國王名字----阿方索六世命名的精品酒店就在山上、面向阿卡乍堡,門外豎着一個武士像。客房其實不怎麼特別,裝橫簡潔,但稱不上屬於古樸風,倒是餐室和地庫樓層的休憩室,活脫脫的中世紀佈置,很有中世紀格調與氣氛。 酒店的樓梯間放了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名作《堂吉訶德》的主角堂 • 吉訶德和其隨從桑丘 • 潘薩的塑像 酒店的休憩室以中世紀古風加武士盔甲裝飾,情調滿滿,然而當整層樓只有自己孤身一人時,寒意也不少 …… 放下行李、歇息一會後,我們便不甘寂寞地離開酒店,往街上蹓躂。 沿酒店對出的斜路而下,穿過小巷,發現山城雖小,餐店的數目卻多得不成比例,人流也比想像中多。 再穿過一條小巷,就是托雷多人稱為商店街的小街道,其上名副其實地有各式各樣的特色小店,土產、西班牙傳統服飾、手工瓷器 …… 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一應俱全,最多和最有特色的是賣武士盔甲和武士劍的店舖,滿是托雷多古時戰略之城的色彩。 托萊多土生土長的導遊告訴我們這條街道本地人稱之為商店街,原